欢迎访问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我院参赛项目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发布于:2021-10-19 文章阅读数: 字体大小:[      ]

2021年10月12日至1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昌大学落幕。我院和电子学院师生参赛项目“基于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光谱法快速水质分析监测技术与产品”获得本届大赛产业赛道金奖南京大学参赛团队共获得两项金奖、五项银奖和三项铜奖


我校参赛师生合影


本届“互联网+”大赛共有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参赛。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共有1246个项目进入现场总决赛。我院参赛作品所在的产业赛道是2021年新增赛道,由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北控水务、华为、腾讯、京东等多家知名企业高度关注、积极参与,最终共有来自14个省份、32所高校的50个项目进入决赛。我院参赛作品揭榜命题为产业赛道北控水务集团的智慧水务方向,该命题围绕智慧水务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以及管网漏损和排水防涝等应用场景,从底层传感、传输存储、智慧控制和系统应用等多个层面提出需求,要求团队提供相关技术及自主研发的终端设备。


此外,由我院博士研究生吴刚、申珊齐任项目负责人,耿金菊、周媛老师指导的项目《乡村净水卫士—新污染物强化去除高性能硝化菌剂》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赛红旅赛道三等奖。该项目以驯化获得的同步脱氮、去除抗生素的高性能菌剂,搭载模块化反应装置,对乡村渔业养殖废水,达到 “氮同除,消新污”的功效,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本届大赛自5月启动以来,在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学院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并得到了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团委和兄弟院校领导老师的支持,在此我们表示由衷地感谢!


我院组织项目指导





获奖作品介绍


项目名称

《基于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光谱法快速水质分析监测技术与产品》


团队成员

李文涛(2016届环院博士)

顾小鸣(2019级环院本科生)

季闻翔(2019级环院研究生)

邓   林(2019级环院本科生)

陈慧明(2019级环院本科生)

孙恺蔚(2020级电子本科生)

俞玥昕(2018级环院本科生)

韩玉泽(2018级环院博士生)

田业超(2020级环院研究生)

余维敏(2020级电子研究生)

申珊齐(2019级环院博士生)


指导教师

李爱民、陆海、周东、双陈冬、周庆


项目背景

“河长制”背景下水体污染智慧防治亟需灵敏、快速地在线监测水中污染物以实时掌握水质状况,这也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化学需氧量COD、硝态氮、浊度、特征荧光污染物是水体污染防治的重要指标,与水体富营养化和黑臭河道密切相关,但是当前相关指标的在线监测技术主要基于化学法,存在仪器价格昂贵、测试周期长、运维费用高和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难以满足智慧水务对高时空分辨率监测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快速、灵敏、低成本、低功耗、微型化和免试剂的在线监测技术。


核心技术

项目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原理,简化吸收光谱指标,以南大特色的宽禁带半导体发光器件和探测器件为核心,设计了多波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与散射光的耦合探测方式,研制了便携式、微型嵌入式和在线探头式系列产品,可实现对有机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硝态氮等重要水质指标的分析检测。通过多波长LED光源的时序复用,替代传统全光谱的复杂分光结构,具有灵敏、快速、低成本、低功耗、微型化和易维护等优点。同时,团队通过自主创业成果转化,形成了关键光电器件和水质监测产品的批量生产能力。该系列技术和产品可在水环境污染溯源、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厂高效稳定运行和农村污水处理设备低成本运维等应用场景提供底层传感技术支撑。




核心技术





获奖产品介绍


项目成果:

团队从光电器件封装、技术组合形式、外观设计、算法程序等多方面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申请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是行业最早、专利最多、布局最完善的团队。LED光谱法也被国外专家评价为光学法在线水质监测技术发展的终极步骤。团队先后斩获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第16届全国挑战杯特别一等奖、第14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金奖、2020微软全球“创新杯”中国区第四名等荣誉奖项。



部分专利展示


部分荣誉奖项


版权所有 2021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苏ICP备10085945-1号 南信备173号